8月14至16日,高顿财经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的财务信息化管理(FIM)高级研修班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举行,见知数据联合创始人王晓青老师为学员现身说法,解析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架构蓝图和发展路径。本期为大家带来王老师关于业财融合的精彩分享。
王晓青履历简介:高顿财经金牌讲师,见知数据联合创始人和CFO。前GE生命科学集团亚洲工厂财务总监,6-Sigma专家,曾负责财务共享中心搭建。此前曾就职于KPMG。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数学学士和MBA学位。
业财融合的起源
业财融合是少数没有英文单词对应的财务术语。这是为什么呢?我推测是因为中国的业务速度发展太快了。传统的KPI常以ERP内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制定,而以此为基础做管理和数据分析的问题就在于频率。大部分企业按月关账,意味着每月才能拿到一次数据,面对变化的行业环境或快速发展的业务情况,频率太慢了,是远远不够的。此时业务和销售等前台部门需要数据,以月为周期的数据难以跟上实际情况,而我们作为面向未来的财务专业人士,就要通过财务数据去支撑前段业务发展。而这就推进了企业管理的数字化,告别“拍脑袋”的决策方式,也就开始有了“业财融合”这件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什么是业财融合?
业务的经营加上财务的管理,用财务管理的手段结合业务经验去引导业务发展向前。业财融合往往是有数据支撑需求的业务提出来的,希望财务能够“跳出财务看财务,回到财务做财务”,用业财融合给财务工作指明方向。具体来说,就是当业务有数据支持需要的时候,可以跳出财务视角分析财务数据;回到财务岗位时,有扎实的能力和思维能将财务数据和本职工作整理好。
跳出财务看财务,回到财务做财务
财务需要思想变革,改变模式,需要往前走。虽然有部分成功实现的人和案例,比如一个合格的CFO必须具备“跳出财务看财务,回到财务做财务”的能力,做业务前进方向的指引者,通过全局视角,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。但对于绝大部分的财务人,这件事还是很难的。首先,做财务是一种选择,绝大多数财务工作人员态度严谨,比较在意安全感,性格比较保守稳健,需要更多安全感和舒适空间。财务部的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封闭,更容易潜移默化的让人闭塞。所以,让财务人员“走出去”这一点,普遍上是有一定难度的。业财融合的理念是合理的,但真正的业财融合需要的不是单独的超人,不是让某个人“走出去”,变成业财融合的精英,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团队体系。
业财一体化平台
这其中最难的是那个“+”号,业务经验加上财务管理。如何实现这个加号?我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搭建业财一体化平台。我们需不需要搭建业财一体化平台?不一定。
为什么这么说?搭建任何一个平台都有两个前置条件,第一个就是需要有足够的量,平台才有存在的意义。业财一体化的前置条件,就是这个公司本身的信息超过了一定的量,意味着公司已经步入了成熟期,有大量稳定的业务流,也意味着业务考核是不太会发生变化的。大公司建立KPI之后变更不易,找供应商来抽数据,建模,测试再上线,动辄耗时数月。所以真正需要搭建业财一体化的企业,是在成熟期,有大业务量,而且形态和指标比较稳定的企业。比如财务报表中,毛利率毋庸置疑很重要,但是毛利率的变化能对公司的经营改变什么呢?生产力,业务和商业模式等共同决定了毛利率,我们都希望毛利率越高越好,但有时候定价权并不在你的手里。有的人会从财务角度出发,可能要把低毛利率的产品线砍掉。比如制造业有很多工厂,制造成本高于收入却仍在生产,从毛利率角度来看为负,是没有存在意义。但是从经营角度出发,很多成本已经投入了,这些沉没成本摊销下来,企业主会发现不生产亏的更多。两害相权取其轻。所以我们要综合考虑企业是否可能会有大量业务变化,以及业务是否是高度依赖于数据指标的。业财一体化平台上有很多信息和数据,的确有很大的潜在价值,但如果没有利用好就会帮助寥寥,有的时候甚至不如业务敏感的一线人员的直觉判断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业务觉得财务比较鸡肋,而觉得业财一体化的数据是“nice-to-have”,有当然好,没有也能转下去。
业务经验 + 财务管理
业务经验和财务管理之间的“加号”,是一个完整的体系,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平台,要和业务达成一致。而业务到底要看什么东西?我们觉得为了搭建业财一体化平台,构建完善的体系,要和业务做需求的收集和访谈,这是必须要做的。具体大家都怎么操作呢?一般都是约个时间,和业务开会,让业务把他的需求点一二三四的记录下来。一次开会不够,可能还要开两三次。
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?首先,平台上线从选型到实施,需要 6-9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。平台上线后,业务的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。其次,业务不像财务,有时候没有深思熟虑好自己的需求实际有哪些,不了解不知道财务有什么数据信息和指标,导致说的一套,但可能实际要的是另一套。导致虽然你按照他的需求把产品做出来了,上线后才发现业务反馈新系统没什么用。
建立快速反馈机制
很重要的是,上平台之前先需要花一段时间解决部门间双向沟通的问题,可以的话,最好用半年时间派专人去了解业务上的真实需求,在外资企业这个角色叫做财务分析,或者业务财务,Finance BP,先用 Excel 测试,跑半年磨合,了解业务情况的变化速度和可能性,也给业务足够的时间了解财务有什么数据,理清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思路,留足时间建立双方的理解和共识,创造良好的反馈机制,消除信息不对称。核心的第一步就是先要有这个人,如果没有这个人解决沟通问题,了解实际需求,后续的平台是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的。组织架构中必须要有这个角色并留出这个时间,当业务财务在部门间磨合完善之后,再考虑是否需要建立一个平台。如果半年的过程中,判断需求量够大,并且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做好,再用业财一体化项目来标准化解决这个需求。
总结三点:第一要建立业务财务的角色,如果组织架构中没有这个角色的话。第二是半年时间磨合,实际了解业务部门实际情况和需求。第三是达成共识,建立快速反馈机制,让业务和财务部门互相清楚理解对方有什么和需要什么。业务的需求是一定会变化的,而如果变化的太快速频繁,或者超出财务的预期,而且无法流畅沟通的话,花再多的钱,花再多精力搭建的业财一体化平台都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。
讨论问题: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如何打通?如何搭建一体化业财平台?
观点1:从我的经验来看,不太赞同“打通”这个说法。首先,集团组织是有类似业务财务的岗位的,比如采购财务专门支持采购部门做账本的工作,销售财务制定定价批准跟走等一系列方案,制造财务跟踪生产制造是否合理,等等。回到业财一体化平台这个问题,我不太赞成的原因有几个:首先成本很高,打通吃力不讨好。其次把这么多信息都汇集在一个中央系统里做,需要系统能力很强大,很包容,同时既满足财务需求,又满足业务需要,又要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,真的挺难的。所以我认为不用从并联变成串联的状态,在系统之间搭一些桥就能解决问题。不然如果任意流程出问题,整个流程就断掉了,系统稳定性就不好了,数据就流不下去了,反而可能对基本的财务业务都产生了影响。
观点2:我对打通的定义为“接口”。业务部门有专业信息化系统,需求明确的话做接口,做集成。财务需要的相关的第一手的数据需要从业务系统来,需要接口接入到相关业务系统,做融通,而业务也需要调用财务数据分析。我认为只是做需求的对接,通过接口让数据流转,让财务和业务都能看到需求的信息和数据,而不是全部系统整合为一套系统。
观点3:打通看具体情况,我更赞成数据的汇总,而不是流程打通。流程是不一体化的,但数据是需要汇总的。同样说的不是流程的串联,而是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对接,分析之后的汇总。
“财务数据中台/数据仓库”这个概念很火,但其实很少有人去做。财务数仓把数据抽上来,在同一个地方做汇总,是很有价值的。一体化原本是个比较中立的词,但随着说的越来越多之后,打通和一体化的潜台词变成了要做一个大而全的东西。如果做不到流程的大而全,就做到数据的大而全,如果这也做不到,就保证数据抽上来汇总,让数据可以流通起来。
要不要做一体化
这里要和大家分享的是,从个人经验来看,不建议去做大而全的一体化打通项目,这是一个风险很大,很容易出问题,有很大隐患的事情。当然这种项目做成功了就是企业的核心系统,有难度,又消耗大量资金和时间,如果能做成功,可以“一战成名”。实际上,大部分这种项目会受限于资源的掣肘,实操起来和规划的时有很多差异。如果不做流程的打通,而是让数据通过集成做到自由流转。
首先,很多人是在盲目使用“业财一体化”这个词的。绝大多数人眼中认为的 IT系统,本身是一体化。就好比企业全公司都只用 Oracle,兼容性一定是很好的。就好像全家所有东西都只用苹果或者小米,兼容会非常顺畅,用起来很舒服,一体化,大而全。但代价是只能使用这些操作系统和产品,如果有些功能不支持,没法换,只能等待,而这对企业可能是很严重的问题,是等不起的。之所以反对盲目上一体化系统,是因为虽然体验和满意度很好,但对企业长期发展很不友好,会导致企业的发展规划跟着信息化厂商的逻辑走了,而厂商的产品更迭往往是市场平均逻辑:市场上有许多客户有需求,愿意买单,厂商才会做。而 IT 是业务的支撑系统,如果业务是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,快速增长的或特别复杂的,只有一个市场平均水平的支撑系统是不够的。比如小米,在扩张期通过与生态体系内的大量公司合作分工,创造出了大量物美价廉又体系统一的各种产品,对于这种业务高速发展,模式创新型的公司,一个牺牲了兼容性的大而全的一体化系统,或者一个只有市场平均水平的系统,都会成为发展的桎梏。
现在市场上最好的技术和前沿的解决方案,很多都不在大厂,而在规模敏捷的初创科技公司手里。面向未来的企业需要有一个足够敏捷的系统,支持快速尝试,采用和推广这些最前沿的方案,驱动业务的创新和发展。系统的重点是在稳定的基础上,把兼容性做好,可以很灵活快速的接入新产品,系统分开本身并不是坏事。
系统体验的J曲线
在系统刚上线的一小段时间里,用户体验是向下走的,然后再逐步回升,形成一个J曲线。而在项目初始的体验谷底期,业务很可能觉得平台不好用而抱怨。所以不要认为上平台只是上功能,上线前的工作很多时候其实就决定了系统是否能够获得成功。
上系统需要经历一些环节,比如测试和培训。很多人都认为培训很鸡肋,没有用,效果很糟糕,后来甚至变成发成一个文档过去。培训系统本身是没有什么作用的,但我们应该把培训变成一个给业务做培训,让他们了解财务的机会,消除信息不对称。在通用电气的时候,我们每季度一次给所有业务销售培训专业财务知识,灌输财务数据能给业务发展带来的价值。业务能够操作好业财一体化平台的前提条件是要能看的懂,知道有什么指标,有什么用,其次才是系统都有什么功能和具体如何操作。给大家的一个小建议是,之后在企业上系统之前,多花心思和时间做好做足培训,邀请高级别的业务负责人,按他的时间多培训几场,你会发现虽然分工不同,业务人员对财务知识其实是很渴望的。
单双向数据集成
另外分享一个如何做数据集成的心得。实操经验是尽量做单向的集成,双向的集成很容易出问题。抽完数据处理后再回写,就意味着数据生成源增加了一个入口,就产生了新旧数据间对账和发生矛盾后如何覆盖的问题。除非 IT 能力很强,又非常懂业务,对字段处理和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非常详尽的考虑,不建议仓促进行双向数据流集成。
总结一下,一体化原本是个中立的词,小而美的产品在兼容性可靠的前提下,很灵活,容易达成效果,大概率比上大型一体化项目效果要好很多。大型项目上线后一定会出现体验的J曲线,要借这个机会做好前期工作,建立快速反馈机制,消除信息不对称。